竞赛分为两轮评选:
• 第一轮初评:采取线上评选,由五名国内评委和四名国外评委(主席由中方评委担任)进行打分评选,选出入围方案。
• 第二轮终评:采取线下评选,由三名国内评委四名国外评委(主席由中方评委担当)现场评审,最终决出一、二、三等奖及入围奖。
背景及内容
2019年,南京市提出发展城市“硅巷”、建设创新名城的重要目标。“硅巷”一词来源于纽约曼哈顿,是一个由互联网与移动信息技术企业集中而形成的无边界科技园区。它与硅谷的区别在于,硅谷是在城市边缘区建设的具有完整高端服务配套的科技创新园区,而硅巷是以存量空间更新为主的创新科技产业集聚街区。
南京提出打造城市“硅巷”,玄武区作为主城核心区域将推动城区老厂房更新、盘活老校区等,激发主城区科教资源活力,打造集约高效、功能互补、结构完善、校地融合、产城一体、创新创业活跃度高的城市“硅巷”。
城市“硅巷”代表了城市从更新走向创新的发展格局与产业布局。其中,设计产业代表了面向未来、引领创新的重要发展动能。南京市玄武区,秉承这一理念并基于东南大学建筑设计学科的历史积淀和独特优势,致力于聚集国内外优质的设计资源,打造以设计产业为核心组成部分的玄武城市“硅巷”。
围绕这一目标,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原中央大学校址)周围南京老烟厂、玄武区法院、东大科技园等地块,正在致力于形成以设计产业为聚集的环东大创新产业带,依托于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以及所在区域的悠久历史,以及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重要的史迹和代表性文物以及中西融汇的集中体现,承载了从历史中汲取精髓并走向未来、与国际接轨,从而在城市发展的大环境中,提升空间品质,升级产业功能、整合集聚资源,建设创新型城区的重要使命。
在此基础上,玄武区首选南京老烟厂作为打造环东南大学创新设计产业带的启动项目,举办南京老烟厂更新全球设计竞赛,以“城市·硅巷——面向未来设计”为主题,邀请国内外建筑师、设计师在南京烟厂旧址范围,选取南京老烟厂整体园区进行创作。园区定位为以建筑设计产业为主的设计创意园区,同时面向城市居民,打造设计产业聚集地、城市新兴文化街区及南京玄武城市硅巷新名片。
设计作品主旨需融合于所处城市环境空间,并体现原创性和个性化的完美统一,达成艺术性和设计性的和谐共生,表达设计前瞻性的同时彰显文化的内涵,以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用设计创造美好生活。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东南大学
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
南京市科技局
承办单位
南京钟山资产经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
江苏省勘察设计行业协会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协办单位
雅伦格文化艺术基金会
南京大田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竞赛目标
本次竞赛计划通过对南京老烟厂的改造和提升,开展从资源调查、功能策划到空间规划和建筑环境营造的全过程更新改造设计,构建以工程设计为主体、以创意设计及工业设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现代设计产业集群体系,建成区域功能明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以多学科视角,从多角度切入,用多样化成果,回应多层次的城市问题。
1. 对南京老烟厂进行改造升级,使之转型为设计创意园区,形成以工程设计为主体,创意设计和工业设计为两翼的现代设计产业集群体系;
2. 围绕“城市硅巷”,打造南京作为“设计之都”的名片;
3. 创造围绕设计产业的新社区、新业态,以跨学科视角、多角度切入,为城市提供更多丰富的融合性和多样性;
4. 为设计者自身而设计,转型后的园区面向国内外设计师开放,成为设计师的家园。
场地
南京老烟厂改造项目基地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杨将军巷及碑亭巷交汇处。周边临近1912商业街区,园区南侧分布有原国立美术馆旧址、江宁织造博物馆、江苏省美术馆、六朝博物馆、南京总统府等民国建筑,园区北侧为居民住宅区。园区原为南京卷烟厂旧址,占地面积约15715.5m2,总建筑面积 33587.82m2。
项目街区范围:
园区范围东临碑亭巷、南至石婆婆庵,西侧与南京市玄武医院用地相邻,北侧为杨将军巷。园区内共十三栋建筑,大多已空置,部分在用建筑为金梦都集团办公、包装生产厂房功能。建筑以厂房建筑、办公建筑为主,园区内有一民国时期建筑(E栋)。东南侧曼度广场(M0-M4)为商业综合体,一层东南侧临街部分为商铺,2-4层为餐饮及电影院,一层靠烟厂园区内部为厂房。
竞赛设计任务范围
竞赛设计工作范围为以环东南大学设计产业带为基础,对南京老烟厂厂区整体环境进行提升改造,规划厂区内各个建筑功能,对外立面及室内进行设计改造,并对屋顶空间进行改造利用的概念设计方案。
参赛者应为整个厂区设计生态的目标而设计,结合自身使用考虑,融合对社区生活、产业业态可持续性、智慧园区等延伸性思考,体现融合性、多样性等特征。
设计任务包括
厂区规划——针对老烟厂进行整体重新规划改造,以建筑设计产业为主的设计产业园区为功能,并植入其他配套功能,激活整体园区。以打造南京设计之都的新名片为目标,提出创意园区的新概念
空间营造——打破传统厂区改造设计理念,以“对话过去”、“老城市、新活力”、“面向未来”为主题,打造园区特色空间。在空间营造中,体现出南京城六朝古都的文脉底蕴,利用当代设计手法,创造南京“新城”印象的创意空间。
城市·硅巷——除对老烟厂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对室内外空间营造、景观设计之外,改造设计应充分考虑老厂区环境提升对周边城市环境的带动作用,引领未来城市更新发展趋势,融合城市硅巷发展理念,以城市设计的思维改造产业园区。
竞赛设计方案涵盖: a. 总体规划设计;b. 建筑改造概念设计;c.室内概念设计
竞赛时间
方案征集开始
Start Date of Works Collections
方案征集截止
Deadline for Works Collections
初评截止
Deadline for Initial Evaluation
终评截止
Deadline for Final Review
参赛对象
本次大赛参赛对象主要针对从事设计专业相关工作的事务所与设计师,参赛人员与团队根据第一主创人的身份确定,同一作品不得跨组重复申报。参赛人员以组为单位进行报名,每组人数不得超过 10 人。
评委
王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江苏省设计大师。世界人居环境学会(WSE)成员。1978年进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学习,1989年获东南大学博士学位并先后在建筑研究所和建筑学院任教,历任副所长、副系主任、系主任、2003—2014年任院长。2001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住建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雄安新区规划评议专家组成员,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主编等。
张彤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国际建协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绿色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设计大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可持续性城镇设计与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全球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场所性与地域性等。出版著作7部,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先后主持和参加了20余项工程项目设计,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
张雷
江苏省设计大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可持续乡土建筑研究中心主任,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兼总建筑师。2012年荣获第三届瑞士建筑奖提名,2016年荣获第四届中国建筑传媒奖实践成就大奖提名。多次应邀参加中国当代建筑国际性展览,设计作品在国际国内权威建筑杂志上广泛发表。张雷建筑工作室2008年入选美国《建筑实录(Architecture Record)》全球十佳设计先锋。
薄宏涛
筑境设计,董事,总建筑师;筑境设计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持建筑师;中国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上海建筑学会“上海杰出中青年建筑师奖”得主。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与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学术部委员。东南大学、重庆大学企业工作站硕士生导师。实践研究方向为立体城市综合发展和城市更新,并在上述领域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实践,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并入选重要展览。
Marino Folin
意大利建筑师。历任威尼斯建筑大学15年校长,1991年至2017年任职威尼斯政府(建筑及艺术)文化发展策略顾问;2006年至 2012年任职威尼斯基金会副主席;2006年至2013年任职威尼斯大学基金会主席;2006年至2013年任职威尼斯 2000”基金会主席;2013 年至今任职雅伦格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席;2015 年任职米兰世博会威尼斯展学术委员会委员;米兰三年展董事会成员;国际环境科学学院创始人。
Josep Miquel Pique
城市更新专家。Technova Barcelona-LaSalle创新园区主席,XPCAT(加泰罗尼亚科学园区网络)主席,APTE(西班牙科学园区网络)副主席,IASP(国际科学园区协会)前主席。他在大学管理方面的长期专业经验促使他推动并领导研究生课程、技术转移中心、大学孵化器和创新科技园区。他推动了几个混合型组织的合作模式-大学-工业-公共管理。在公共行政领域,他曾任巴塞罗那@22创新区首席执行官,巴塞罗那地方发展局战略部门ACTIVA主任和巴塞罗那市议会经济增长办公室首席执行官。
Dietmar Eberle
国际节能建筑大师,建筑学教授,前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现苏黎世理工大学住宅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美国建筑协会荣誉会员,保姆施拉格教授(Prof. Karl Baumschlager)德国慕尼黑美术学院建筑及城市规划学教授,美国建筑协会荣誉会员。曾获丹麦女王“绿色徽章“密斯·凡·德罗奖、慕尼黑建筑大奖。
Daniel Lischer
1962年出生于瑞士巴塞尔,曾作为木匠学徒,在苏黎世建筑学院学习,并在塞维利亚克鲁兹和奥尔蒂斯办公室合作,与巴黎Jean Nouvel办公室曾有合作关系,任职建筑和城市发展助理教授,F.Oswald教授。任职阿尔卑斯首席执行官,于阿基特图尔利舍尔合作伙伴公司(与尼科尔伦格利弗雷合作)任建筑总监。2012年国际假日之家Huse Vitznau竞赛特等奖获得者、2016年国际特邀评审员;2016年优秀建筑奖获得者:代表作有卢森贝尔Bellevue'Rigi Kaltbad住宅,CEG中国顾问。是卢森贝尔城市CITYLAMP基金会的创始人兼总裁,研究数字化在城市生活和规划中的影响。
作品提交方式
1.参赛者登录大赛官方竞赛平台www.zscssj.com(http://www.aki.com.cn/zscssj),点击“在线注册”填写详细报名信息。本次大赛免费报名,必须提前注册报名,确认报名成功才能提交作品;以团队报名者,团队成员人数原则上不超过10人,每个团队指定一位唯一联络人。
2. 点击“上传作品”在线提交作品,本次大赛全部采用线上电子提交的方式,组委会不接受邮寄或者纸质文件,具体提交步骤操作详见网站。提交时间不晚于北京时间2019年12月15日23:59,晚于该时间提交的作品将视作无效。
3. 竞赛官方语言为英文和中文,提交作品文本、关键说明和图纸标注必须包含英文,国外区参赛者可选择英文,中国参赛者可考虑采用中英文对照排版。竞赛组委会将会通知入围决赛的参赛者制作展板,具体展板尺寸和要求初评后通知。
4. 提交的电子图纸、说明文件中不得出现任何有关参赛者姓名和机构的文字或图案等标识,否则视为无效作品。
作品提交内容
方案展示和评审文件:pdf格式文件(不超过50页,白底,4:3比例,线上展示使用,将PDF作为附件上传,同时将每页分切成图片上传至个人页面展示,每张不得大于10.0MB,像素不限)内部需包含以下几项:
1)方案说明,包含对此次竞赛主题的理解、对作品核心理念的阐述、作品和方案的创意创新灵感来源以及技术来源等;
2)相关技术图纸和说明(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园区设计概念,设计说明,总平面图,至少 2 张园区改造效果图,建筑平、立、剖面改造图, 园区景观设计,局部空间细节设计,相关技术创新设计
3)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提交其他辅助说明材料(如视频,模型等)。
答疑
-
Q: 设计竞赛对参赛人员有什么特殊条件限制么?
A: 本次大赛参赛对象主要针对从事设计专业相关工作的事务所与设计师,院校师生亦可参加。
-
Q: 设计竞赛允许以设计团队形式参与么?团队最多限制多少成员?
A: 设计竞赛允许团队为单位参加。参赛人员与团队根据第一主创人的身份确定,同一作品不得跨组重复申报。参赛人员以组为单位进行报名,每组人数不得超过 10 人。
-
Q: 设计竞赛提交作品时文字部分的语种要求?
A: 为了中外评委更加了解您的作品,理解您对作品的阐述和表达,我们要求提交作品时,文字部分为中英双语或英文。
-
Q: 设计竞赛作品提交截止日期是否存在时差?
A: 竞赛提交作品截止日期统一为北京时间2019年12月15日23:59。
-
Q: 参加竞赛是否有费用产生?
A: 没有参赛费。